主办: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中国药学会
ISSN 1672-9188   CN 31-1939/R   SLYHAA

过刊目录

  • 全选
    |
    医药专论
  • 医药专论
    赵 蓉,刘建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前、后循环脑卒中,其中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BAO)属于后循环脑卒中中最凶险的一类,致死、致残率超过70%。近年机械取栓已成为治疗急性前循环脑卒中的金标准,然而其在ABAO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尚不明确。本文综述静脉内溶栓、动脉内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等ABAO相关的治疗方法,以期促进对ABAO临床治疗进展的全面认识。
  • 医药专论
    陆 悦,胡瑞红,孙 旭,黎佳思,毕晓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缺血性疾病常伴发抑郁障碍。两者症状较相似,不仅增加了临床鉴别诊断的难度,而且不易引起医生及家属的重视。炎症参与脑缺血性疾病的全过程,炎症与抑郁障碍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综述脑缺血性炎症与抑郁障碍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脑缺血性疾病伴发抑郁障碍患者的治疗寻找新的突破。
  • 医药专论
    汤建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缺血性脑卒中是威胁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神经细胞缺血易导致严重损伤,及时、有效地对闭塞动脉进行治疗十分必要。近几十年里,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治研究不断取得进展。本文主要综述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治疗,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医药专论
    张会军,李克良,张 燕,王晓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无症状性脑白质损伤作为小动脉硬化的一个结果在老年人脑磁共振成像中常见,与老年人运动功能减退及认知功能障碍明显相关。年龄和高血压一直被认为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24 h 动态血压监测是高血压诊断及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本文综合有关动态血压和脑白质损伤的研究结果,综述两者相关性研究进展。
  • 医药专论
    李园园,刘改玲,都爱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线粒体病是一组由线粒体基因或核基因突变引起的、导致机体能量生成不足的遗传代谢性疾病。线粒体病可累及神经系统、骨骼肌、心脏等全身各个器官,线粒体DNA 3243A>G突变是线粒体病最常见的点突变之一,伴发假性肠梗阻是胃肠道症状中的严重情况,但尚未引起临床足够关注。尽早识别并及时进行适当处理,可避免使用线粒体毒性药物进一步加重病情。本文重点介绍线粒体病相关性假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机制、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相关的临床研究。
  • 医药专论
    吕 清,刘改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线粒体病是一种由线粒体基因或者核基因突变引起的,以细胞能量代谢障碍为特点,多系统损害的疾病。线粒体病的胃肠道症状中,线粒体神经胃肠型脑肌病为典型的临床综合征,有些则表现为周期性呕吐或假性肠梗阻等。本文主要综述线粒体病的胃肠道症状及其诊断和治疗进展。
  • 研究论文
  • 研究论文
    王 博1,沈 滔1,毛 蕾1,徐玉萍1,方麒林1,王晓平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伴发H型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依那普利叶酸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ACI患者,随机抽取符合入选标准患者400例,根据血压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为三组:H型高血压组(A组)、单纯高血压组(B组)和单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C组),再将A组患者随机分为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组(A1组)和依那普利片治疗(A2组),每组各100例。分析各组的人口学特征和基线临床资料,应用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估各组患者出院时和随访1年后的预后情况。结果 除性别和尿酸水平外,各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和A2组患者出院时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8,P=0.759),但1年后mRS评分A1组低于A2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68,P=0.046)。直线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ACI的远期预后具有协同作用(t=2.425,P=0.017;t=3.393,P=0.001)。结论 高血压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ACI患者远期预后具有协同作用,依那普利叶酸片长期治疗可改善ACI患者远期预后。
  • 研究论文
    葛瑜庭,李格飞,吴依兰,尹家文,史妍慧*,刘建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以3例慢性颅内动脉闭塞和次全闭塞获得再通的病例资料为基础,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PTA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例慢性颅内动脉闭塞和次全闭塞接受PTAS获得再通病例的临床资料,以改良Rankin评分(mRS)、Barthel指数评估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3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0.7岁;1例为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2例为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2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1例行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所有患者都实现了闭塞部位的完全再通,未发生围术期并发症。术后随访无短暂性脑缺血和脑卒中复发,mRS评分均为0分。结论 慢性颅内动脉闭塞和次全闭塞的治疗选择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血管内介入再通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远期疗效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评定。
  • 研究论文
    胡 聃,周 吉,何建成*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复方地黄颗粒对阴虚动风证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影响。方法 采用6-羟基多巴胺脑立体定向注射术建立大鼠PD模型,将造模成功的P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复方地黄颗粒组、多巴丝肼组,另取不造模大鼠为正常对照组,只注射维生素C大鼠为假手术组。复方地黄颗粒组给予复方地黄颗粒中药混悬液灌胃,多巴丝肼组给予多巴丝肼生理盐水混悬液灌胃,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每组均为6只。给药6周后处死,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纹状体GDNF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复方地黄颗粒组、多巴丝肼组GDNF蛋白表达趋势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方地黄颗粒组与多巴丝肼组的GDNF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地黄颗粒可增加阴虚动风证PD大鼠的GDNF表达,有利于保护DA能神经元。
  • 研究论文
    姜 乐1,张敏敏1,吴 涛1,邓本强1*,沈红健1,李 想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ASAS)因临床表现多变,无明显特异性,故常与脑卒中、急性脊髓炎等疾病混淆,且临床上极为少见,临床对该病认识不够,加之疾病进展迅速,故常常延误治疗。本文总结2例颈髓ASAS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效果,提示超早期及时诊断,行静脉溶栓对ASAS有效。
  • 研究论文
    陈恩卓1,张 燕1,肖正光2,李克良1,都爱莲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降低脑梗死发生率,但一部分患者经治疗仍可进展为脑梗死。本研究报道1例频发TIA患者经低分子肝素等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仍频发,经替罗非班、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三联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短期内控制了症状发作,避免了不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的出现,并附上患者的颅内血管高分辨磁共振成像结果,供临床参考。
  • 综述评论
  • 综述评论
    刘 贤1,康 彬2*,王 健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注射给药的胰岛素制剂一直是药剂学研究的热点。肺部表面积大,血流丰富,酶活性相对较低,且药物经肺吸收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因此吸入给药是胰岛素非注射给药最具前景的给药途径之一。本文综述已上市和经过临床研究的胰岛素吸入制剂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制剂处方与工艺、吸入给药装置、药动学与药效学评价及安全性评价等方面,旨在为胰岛素吸入制剂开发提供参考。
  • 综述评论
    郑 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糖尿病和肥胖的发生率逐年增加,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风险因素之一。近些年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体质量与死亡率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体质量指数在正常范围内的糖尿病患者,其死亡率可能较超重或肥胖糖尿病患者更高,这一发现被称为肥胖悖论。本文整理肥胖悖论有关的临床研究结果,简要综述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 综述评论
    徐小涛1, 2, 3,王 生1, 2, 3,马春梅1, 2, 3,郑 斌1, 2, 3,颜仁杰1, 2, 3,刘 莉1, 2, 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慢性滑膜炎、关节软骨及骨质破坏、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等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生物标记物作为重要的辅助诊疗指标,已广泛应用于RA的诊断、分型以及预后评估等诊疗过程中。蛋白类生物标记物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RA诊断标记物,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对RA影响的研究也不断取得进展,近年来肠道菌群与RA的相关性也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简要综述RA的蛋白类生物标记物、炎性细胞因子与RA的关系以及其他标记物的研究进展,旨在为RA的多途径、多因素早期发现RA,精准治疗RA提供理论参考。
  • 综述评论
    常新驰1,倪 娜1*,曾训庭1*,石催催1,郑静波2,丁旭怡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症监护室(ICU)中的患者因疾病因素及心理压力等问题,有必要在挽救其生命的诊疗过程中实施镇静、镇痛治疗,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与恐惧。本文简要综述盐酸右美托咪定的作用机制,上市药物情况及其用于ICU镇静的临床研究进展,旨在为盐酸右美托咪定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