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中国药学会
ISSN 1672-9188   CN 31-1939/R   SLYHAA

过刊目录

  • 全选
    |
    医药专论
  • 医药专论
    郑 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难治性高血压(RH) 临床风险很高,需要有明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法。鉴于RH 的危害以及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问题,本文回顾近年发表的有关RH 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发病机制、诊断和对预后的影响以及治疗的临床研究,供临床参考。
  • 医药专论
    郑 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血压是全球导致死亡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对血压控制的合理水平还存在争论,同时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患者对药物的抗性也成为限制抗高血压药疗效的重要因素。本文回顾近年发表的与高血压的药物治疗相关的临床研究,旨在对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有新的认识。
  • 医药专论
    郑 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一直在高血压治疗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全球范围内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及控制率 均较低。本文综述近年发表的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研究,旨在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帮助。
  • 医药专论
    郑 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高血压是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痴呆及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从理论上讲,运动对高血压、认知功能障碍和脑血管病的预防是有益的。本文综述运动与高血压、认知功能障碍和脑血管病间的关系,以及几种运动类型、适宜运动量对高血压、认知功能障碍和脑血管病患者有利的相关研究。
  • 研究论文
  • 研究论文
    艾 静1, 2,陈建华3*,卢莎莎4,庞辉群1,黄兰英1, 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降压按摩操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血压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 例。对照组维持原有抗高血压药治疗,治疗组在原有抗高血压药治疗的基础上加做降压按摩操,记录两组干预前及后30 d、60 d 血压值( 收缩压和舒张压),评价降压疗效;记录两组干预前及后60 d 中医临床症状评分,评价中医临床症状的疗效;以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变情况。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30 d 治疗组血压明显下降(P < 0.01),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 > 0.05);干预后60 d 两组血压均显著下降(P < 0.01);干预后60 d 的降压总有效率,治疗组(78.75%) 高于对照组(17.50%,P < 0.01)。干预后60 d 两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较干预前均显著下降(P < 0.01);干预后60 d 的中医临床症状总有效率,治疗组(85.00%) 高于对照组 (51.25%,P < 0.01)。干预后60 d 的生活质量评分中生理症状、躯体化症状,治疗组较干预前有改善(P < 0.05),而对照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降压按摩操对高血压患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效果明确,坚持有规律地进行有助于控制血压、改善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适宜在社区及各级医疗机构进行推广。
  • 研究论文
    曹 敏1,周 莉2,王佑华3,周 端3,李广浩3,苑素云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参蛤散对慢性心力衰竭(CHF) 患者心脏功能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入选 2017 年1 月至2017 年12 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CHF 患者96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参蛤散胶囊+ 西药) 和对照组( 西药),每组各48 例,连续治疗8 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脏指数(CI)、心输出量(CO)、心脏射血分数(EF)、6 分钟步行试验(6MWT) 以及血浆脑钠肽(BNP)、C 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 和IL-10 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EF、CO、CI、6MWT,血浆BNP、CRP、IL-6、IL-10、TNF-α 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 < 0.05,P < 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EF、CO、6MWT 明显升高(P < 0.05),血浆BNP、CRP、IL-6、TNF-α 水平明显降低(P < 0.05, P < 0.01)。结论 参蛤散治疗CHF 有一定疗效,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炎性细胞因子,改善心脏功能相关。
  • 研究论文
    裴滕滕1,窦 娟2,徐明华2,陈 静2,盛 湲2,李恒宇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岩鹿乳康胶囊两种不同服药周期对乳腺增生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乳腺增生患者144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2 例,观察组给予岩鹿乳康胶囊,服药方法:月经期结束后开始服用,服药3 周,至月经来潮停药,停1 周;对照组给予岩鹿乳康胶囊,服药方法:于月经前15 d 开始服用,服药2 周,至月经来潮停药。1 个月经周期为1 个疗程,共治疗3 个疗程。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乳腺增生症疼痛的分级与评分,并记录治疗后两组患者乳腺结节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乳腺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 < 0.01),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54.17%,对照组为40.2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 31 例患者乳腺结节缩小,仅1 例出现乳腺结节增大,对照组20 例患者乳腺结节缩小,5 例出现乳腺结节增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岩鹿乳康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症患者,采取月经期结束后开始服药3 周,至月经来潮停药1 周的治疗方案,对改善患者疼痛、缩小乳腺结节的效果较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研究论文
    赵东升,蔡克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短期疗效。方法 纳入2015 年1 月至2017 年7 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单眼患者50 例/50 眼。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25 眼) 和观察组( 25 眼)。对照组给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观察组接受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 个月的患眼视力、黄斑水肿消退和新生血管渗漏面积的变化情况。评估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和重复治疗情况。结果 治疗后3 个月,观察组中,18 例(72.0%) 患者视力提高,3 例(12.0%) 患者视力下降,4 例(16.0%) 患者视力稳定;对照组中,6 例(24.0%) 患者视力提高,12 例(48.0%) 患者视力下降,7 例(28.0%) 患者视力稳定,观察组视力提高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3 个月,观察组黄斑中心凹厚度和新生血管渗漏面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随访期间,观察组中有1 例患者1 只眼(4.0%) 接受重复治疗,明显低于对照组(6 只眼,24.0%,P < 0.05)。观察组中,有1 例患者出现眼压增高,给予局部降眼压治疗后恢复正常。其他患者均未见与药物相关的眼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安全有效,可促进视网膜黄斑水肿的吸收,减少新生血管生成,提高患眼视力。
  • 研究论文
    赵 琦1,朱鸿静2*,陈广业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miR-21 和miR-15b 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 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4 年2 月至2016 年8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3 例NSCLC 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30 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顺铂联合吉西他滨的化疗方案治疗。采集化疗前后受试者血浆,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miR-21 和miR- 15b 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根据化疗疗效将患者分为疾病控制组和疾病进展组,分析miR-21 和 miR-15b 与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 NSCLC 患者血浆miR-21 表达高于对照组(P < 0.05),miR-15b 表达低于对照组(P < 0.05)。miR-21 在TNM 分期高、有淋巴结转移及有吸烟史的患者中表达更高(P < 0.05);miR-15b 在TNM 分期高、腺癌及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表达更低(P < 0.05)。疾病控制组患者miR-21 降幅和miR-15b 增幅均大于疾病进展组患者(P <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miR-21 降幅和miR-15b 增幅与化疗疗效呈正相关性(r = 0.705,r = 0.673,P < 0.05)。结论 NSCLC 患者血浆miR-21 高表达,miR-15b 低表达,且其与患者肿瘤TNM 分期、淋巴结转移和化疗疗效相关。
  • 研究论文
    李旭琴1,周建红1,李 萍1,罗 翔1,马修强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药学服务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尿酸(UA)、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及血脂的影响。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嘉定区真新地区4 个社区60 ~ 75 岁患有多种慢性病老年人128 例,分成两组,分二期干预,比较干预组(n = 63) 及对照组(n = 65) 患者UA、血糖、血脂指标的差异,分析药学服务效果。结果 第一期干预后( 干预6 个月),干预组UA、空腹血糖(FBG)、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LDL-C) 下降,高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HDL-C) 升高(P < 0.01),对照组FBG、HbA1c、LDL- C 下降,HDL- C 升高(P < 0.05 或P < 0.01);除 UA 外,两组其他指标干预前后变化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第二期干预后( 干预12 个月),两组FBG、 HbA1c、TG、TC、LDL-C 下降,HDL-C 升高(P < 0.01);两组FBG、HbA1c、TC、HDL- C、LDL- C 干预前后变化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药学服务可明显改善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值得推广。
  • 研究论文
    张蕊霞1,赵学军2*,张琳玲1,温海燕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0.5% 盐酸罗哌卡因等比重液脊椎麻醉(SA) 在子痫前期剖宫产手术麻醉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其优势。方法纳入我院子痫前期拟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20 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脊椎麻醉组( SA 组) 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组 ( CEA 组),每组各60 例。均选择腰椎2-3(L2-3) 间隙作为穿刺点,其中SA 组选择0.5% 盐酸罗哌卡因13 ~ 14 mg(2.6 ~ 2.8 ml) 注入蛛网膜下腔,CEA 组行硬膜外阻滞,用2% 利多卡因测麻醉平面存在后,根据手术需要给予0.75% 盐酸罗哌卡因原液15 ~ 20 ml。观察并记录两组产妇入室后 (T0)、手术划皮前(T1)、胎儿娩出时(T2)、关腹时(T3) 和手术结束时(T4) 血压和心率,以及最高感觉运动阻滞平面、麻醉效果、改全麻例数、不良反应发生率、新生儿娩出后1、5 min Apgar 评分及脐动脉血pH 值。结果 两组各手术时间点(T1 ~ T4) 血压较麻醉前(T0) 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 < 0.05) ,SA 组SBP 及最低值下降程度较CEA 组小(P < 0.05);SA 组最高感觉运动阻滞平面低于CEA 组(P < 0.05),SA 组麻醉效果分级达 Ⅳ 级多于CEA 组(P < 0.05),CEA 组有5 例改全麻完成手术;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新生儿娩出后1、5 min Apgar 评分及脐动脉血pH 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0.5% 盐酸罗哌卡因等比重液SA 效果更好,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少,对胎儿无影响,用于子痫前期产妇的剖宫产麻醉是安全有效的。
  • 研究论文
    陶海雁,王晓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 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 水平的变化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60 例脑梗死( 脑梗死组) 和45 例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组) 患者起病后3 d 内、2 周时血清 IGF-1 的水平,并与30 例健康体检者( 对照组) 比较。分析血清IGF-1 水平的相关影响因素,随访患者治疗后出院3 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 及改良Rankin 量表(mRS) 评分,并探讨血清IGF-1 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起病后3 d 内,脑梗死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IGF-1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脑梗死组患者血清IGF-1 水平低于腔隙性脑梗死组(P < 0.01) ;起病后2 周时脑梗死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IGF-1 水平有一定升高,但与对照组相比,仍较低(P < 0.01),且脑梗死组患者血清IGF-1 水平仍低于腔隙性脑梗死组(P < 0.01)。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餐后2 h 血糖(2hPG) 是IGF-1 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无论根据ADL 还是mRS 评分分组,预后良好组患者的血清IGF-1 水平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P < 0.01)。结论 血清IGF-1 水平可帮助判断AIS 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在AIS 治疗中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2hPG 可能是IGF-1 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
  • 综述评论
  • 综述评论
    许文琦1, 2,王 生1, 2,王 艳1, 2,梅其炳1, 2, 3,刘 莉1, 2, 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常肠道菌群参与营养物质代谢、免疫调节以及神经系统发育等多种重要的生理过程,基因及环境因素改变可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进而导致机体多种生理活动紊乱,诱发和促进肥胖及相关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肥胖患者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等的风险增加。以往对肥胖的认知主要围绕脂肪代谢的机制展开,逆转肠道菌群失调能有效改善肥胖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但是对肠道菌群失调介导肥胖发生的机制尚无明确系统的认识,临床上针对改善肥胖尚无理想的药物。本文概述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肠道菌群失调在肥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调节肠道菌群失调,改善肥胖症状的研究思路提供理论依据。
  • 综述评论
    徐钰雯,翁亚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是目前全球慢性肝脏疾病最常见的原因。NAFLD 除可增加与肝脏疾病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还与其他肝外器官疾病有关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超出肝脏相关疾病,其中心血管疾病(CVD)、2 型糖尿病(T2DM) 和慢性肾脏疾病(CKD) 引人关注。本文简要概述NAFLD 及其与T2DM、CVD 和CKD 等肝外器官疾病的相关研究。
  • 综述评论
    赵 娜1,陈立辉1,张玉柱2,夏光涛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缔组织病(CTD) 患者合并间质性肺疾病(ILD) 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目前临床诊治CTD-ILD 的难点之一。系统性硬化症相关间质性肺病(SSc-ILD) 是常见的CTD-ILD,发生率较高。本文简要概述CTD-ILD 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以及抗纤维化药物治疗SSc-ILD 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