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中国药学会
ISSN 1672-9188   CN 31-1939/R   SLYHAA

过刊目录

  • 全选
    |
    医药专论
  • 医药专论
    扈东营,姜伟伟,李航,王会伟,陈显振,方文捷,张蕾,潘炜华,廖万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invasive candidiasis,IC)是临床较常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诊疗费用高等特点。白念珠菌虽然仍是IC患者最常见的病原菌,但近年来非白念珠菌感染发生率正逐步上升,且存在引起暴发的潜在威胁。临床常用的系统抗真菌药物主要包括三唑类、多烯类及棘白菌素类等,其中棘白菌素类是目前治疗IC的首选药物。随着抗真菌药物在临床的大量使用,念珠菌属的耐药性日趋严重,“超级真菌”耳念珠菌等新病原体不断涌现。上述抗真菌药物已无法满足临床需求,IC患者死亡率仍居高不下。本文主要对IC的流行病学现状、治疗及新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IC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医药专论
    姜伟伟,扈东营,方文捷,张蕾,邓宇晨,李航,王会伟,陈显振,廖万清,潘炜华,徐顺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甲真菌病(onychomycosis)是一种临床高发的浅部真菌感染,易反复、难根治。伊曲康唑(itraconazole)对引起甲真菌病的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等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是目前临床上被广泛用于甲真菌病治疗的药物。本文旨在对伊曲康唑胶囊剂在甲真菌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 医药专论
    陈显振,潘炜华,廖万清,李庆春,欧阳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死亡率高、预后差。近年来,研究发现棘白菌素类药物可有效治疗该疾病,为患者带来新的生机。本文对棘白菌素类药物米卡芬净(micafungin)近五年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依 据,减少不良反应。
  • 医药专论
    李航,李小静,潘炜华,廖万清,凌丽燕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新生隐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真菌病。其治疗时间长,病死率高。目前指南推 荐的治疗药物包括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氟胞嘧啶(flucytosine)及氟康唑(fluconazole),由于两性霉素B不良反应大,氟康唑和氟胞嘧啶耐药问题的不断出现,临床亟需新的、有效替代药物出现。伏立康唑(voriconazole)作为一种新型抗真菌药物,抗菌谱广,易通过血脑屏障。现有不少研究报道伏立康唑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应用,并取得良好疗效。现将其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应用作一综述,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 医药专论
    王会伟,方文捷,凌丽燕,王宇华,杨宾烈,廖万清,潘炜华,王建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硼酸(boric acid)治疗阴道炎(vaginitis)已成为前沿研究热点。硼酸具有不诱导微生物耐药、不完全穿透皮肤、抗菌谱较广及局部应用耐受性良好等优势,其对阴道炎患者的治疗具有广阔前景。本文就硼酸治疗阴道炎的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 研究论文
  • 研究论文
    胡海兰,顾丰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肺原性脓毒症小鼠模型。方法 通过气管向小鼠肺部喷入肺炎克雷伯菌液,观察动物体征,包括体温、体质量及死亡率的变化。检测动物血生化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 percentage,NE%)、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rntration,MCHC)等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浆中的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及白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水平。结果 造模后小鼠精神萎靡,体质量持续下降,持续低体温,术后24 h即出现死亡,72 h内全部死亡。模型小鼠血浆TNF-α、IL-1β、IL-6炎症因子水平上升,WBC下降、NE%升高、MCH降低、MCHC升高,符合脓毒症症状表现。结论 通过肺部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可以复制稳定性好、重复性高的脓毒症小鼠模型。
  • 研究论文
    施扬,夏兆云,刘慧瑛,张秋娟,陆征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化痰祛瘀中药联合溴隐亭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泌乳素垂体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以大鼠垂体瘤细胞系MMQ作为研究对象。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血清组、溴隐亭组(溴隐亭0.104 mg)、联合治疗低剂量(化痰祛瘀中药6.25 ml+溴隐亭0.104 mg)、中剂量(化痰祛瘀中药12.5 ml+溴隐亭0.104 mg)及高剂量组(化痰祛瘀中药 25 ml+溴隐亭0.104 mg),给予相应干预措施,通过MTT法检测不同干预措施对MMQ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免疫印迹法检测多巴胺受体DRD2及抑癌基因PETN蛋白表达。结果 干预24 h后,溴隐亭组细胞存活率为77.83%,联合治疗低、中及高剂量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4.64%、66.67%和58.69%;其中溴隐亭组、联合治疗中及高剂量组细胞存活率显著低于空白血清组(P<0.05或P<0.01)。干预48 h后,溴隐亭组细胞存活率为59.44%,联合治疗低、中及高剂量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57.62%、54.41%和45.87%,且溴隐亭组及联合治疗各剂量组细胞存活率均显著低于空白血清组(P<0.05或P<0.01);同时,联合治疗高剂量组细胞存活率显著低于溴隐亭组(P<0.05)。干预72 h后,溴隐亭组细胞存活率为49.56%,联合治疗低、中及高剂量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46.65%、30.01%和23.78%,且溴隐亭组及联合治疗各剂量组细胞存活率均显著低于空白血清组(P<0.05或P<0.01);联合治疗中及高剂量组细胞存活率低于溴隐亭组(P<0.05或P<0.01)。溴隐亭组及联合治疗各剂量组细胞存活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0.05)。联合治疗高剂量组细胞周期增殖S期比例显著降低,从25.61%下调为5.83%(P<0.01)。此外,化痰祛瘀中药联合溴隐亭治疗可上调细胞多巴胺受体及抑癌基因PTEN蛋白表达。结论 化痰祛瘀中药通过上调多巴胺受体蛋白表达,可能是其协同增效溴隐亭治疗泌乳素垂体瘤,发挥临床治疗作用的主要途径。
  • 研究论文
    丛林,马志跃,周子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去感热口服液在急性感染性荨麻疹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对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总免疫球蛋白E(total immunoglobulin E,tIgE)及分泌型 免疫球蛋白E(secretory immunoglobulin,sIgE)因子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9年7月至2019年10月本院门诊接诊的120例急性感染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抗过敏、抗炎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去感热口服液治疗,疗程均为7 d。对比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血清ECP、tIgE、sIgE因子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水肿、风团数量及瘙痒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水肿、风团数量及瘙痒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水肿、风团数量及瘙痒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ECP、tIgE及sIg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ECP、tIgE及sIgE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ECP、tIgE及sIgE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去感热口服液可有效减轻急性感染性荨麻疹患者临床症状及变态反应,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值得借鉴。
  • 研究论文
    潘惠兰,史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益肾消痰方对痰湿型 湿型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ex hormone-binding globulin,SHBG)、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于我院确诊的76例痰湿型 湿型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仅服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一日1次,每次1片,在患者月经来潮D5口服,以21 d为1个疗程,停药7 d后再进入下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肾消痰方,以30 d为1 个疗程,持续3个疗程。比较两组SHBG、MCP-1、性激素水平、多毛情况、痤疮评分、治疗时间、排卵率、妊娠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血清SHBG高于对照组,MCP-1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LH/卵泡刺激素、睾酮水平、多毛情况及痤疮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雌二醇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排卵率、妊娠率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益肾消痰方治疗痰湿型 湿型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调节其血清SHBG、MCP-1的表达,缓解临床症状,提高妊娠率。
  • 综述评论
  • 综述评论
    相婷,梅焕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是一类慢性、进行性、致死性的肺部疾病,病因复杂,包括创伤性、 感染性、毒性及自身免疫性等。各种肺损伤因素作用后导致肺纤维化这一组织反应的发生、发展,并且可受到年龄、遗传易感因素及环境等的影响而产生多种不同病理类型。肺纤维化一旦形成后,很容易出现进展,且致死率高,而现有的治疗方法尚不能很好地改善此类患者预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部分微小RNA可以通过影响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信号通路来参与调节肺纤维化这一过程。故本综述旨在总结微小RNA在TGF-β介导的肺纤维化中的作用,为日后能够更好地改善其预后提供理论基础。
  • 综述评论
    曹迪,柳龚堡,曾玫,俞建,翟晓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已成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目前尚无批准用于治疗该疾病的药物或疫苗。鉴于COVID-19暴发的紧迫性,快速建立针对COVID-19的有效干预措施至关重要,国内、外学者正对现有的已获批准或正在开发的抗病毒药物进行筛选,部分药物已被报道或对COVID-19有效,并应用于临床,给临床医生带来更多治疗方案的选择。
  • 综述评论
    陈小林,丁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维生素K拮抗剂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抗凝治疗应用中最主要的药物,但其管理较困难,需要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范围,出血风险较高,给临床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困扰。而新型口服抗凝药(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通过针对单个有活性的凝血因子(Ⅹa因子或Ⅱa因子)发挥抗凝作用,不依赖于抗凝血酶,可以固定剂量给药而无需常规凝血监测,出血风险小,同时临床研究也证实其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抗凝治疗效果可靠,目前临床应用NOAC替代维生素K拮抗剂抗凝治疗越来越多。本文就其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相关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评论
    王亨,赵顺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是儿科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MPP)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关注,但仍缺乏充分的认识及诊治经验。RMPP患儿病情较MPP患儿严重、进展快,且常合并多种肺外并发症,病情易迁延不愈,临床治疗存在一定难度。本文就儿童RMPP的发病机制、诊断要点以及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药事管理
  • 药事管理
    张倩,孟现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新型 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注册临床试验项目的基本情况。方法 对截止2020年2月21日在ClinicalTrials.gov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注册的COVID-19相关临床研究进行检索,应用EXCEL对其基本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 截止2020年2月21日,共注册237项COVID-19相关临床研究。58.23%的项目处于受试者招募阶段 阶段 ,40.08%尚未开始;探索性研究及上市后研究分别占34.18%和18.14%;干预性研究占69.20%;药物干预研究占67.68%,涉及各类药品共计177项,其中抗病毒药物占47.46%,中药/中成药占19.77%,细胞/血液制品占12.99%;单中心临床研究占62.03%;以治疗为目的项目占70.46%,治疗方案以西医为主(52.44%);计划研究时间1年内的项目占84.81%。结论 注册COVID-19临床研究以探索性、上市抗病毒化学药、单中心、干预性治疗研究为主,多数项目处于招募和进展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