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中国药学会
ISSN 1672-9188   CN 31-1939/R   SLYHAA

过刊目录

  • 全选
    |
    医药专论
  • 医药专论
    郝娟,谢心,吴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药药对是方剂配伍中的最小单位,具有组方简单、化学成分少及作用机制专一等特点。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diabetes)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诸多理论及有效方剂。本文以药对为基础,探讨中药药对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成分及药理机制,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医药专论
    金燊懿,姚政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临床上常见难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后可通过调节脊髓伤害性突触传递参与疼痛信号传导,提示靶向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特定途径可能是中医药治疗慢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新策略。本文对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在慢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医药专论
    马燕云,唐红,杨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主神经病变是糖尿病(diabetes)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diabetic cardiac autonomic neuropathy,DCAN)具有隐匿性、渐进性及不典型性等特点,患者可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或无痛性心肌梗死(painless myocardial infarction),更有甚者出现心源性猝死。中医药可较好地缓解疾病症状,且不良反应少。本文针对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研究论文
  • 研究论文
    刘璐,陈美奇,陈秀华,王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苯丙素类化合物毛蕊花糖苷(A01)对于肠癌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通过体外增殖抑制试验、划痕试验、克隆形成试验、蛋白质印迹法、人源类器官模型(patient-derived organoids,PDO)和体内抗肿瘤试验,评价A01对肠癌的抑制作用及其初步作用机制。结果 细胞增殖抑制试验显示,A01作用72 h对HCT116细胞抑制作用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743.41 μmol/L。迁移抑制试验显示,作用10 h,100 μmol/L A01和500 μmol/L A01的抑制率(inhibition rate,IR)分别为25.77%和55.67%;作用24 h,100 μmol/L A01和500 μmol/L A01的IR分别为30.78%和62.97%。细胞克隆形成试验显示,100 μmol/L A01和300 μmol/L A01的IR分别为55.7%和100%,表明A01对HCT116细胞的克隆形成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PDO显示,A01作用24 h对人肠癌肿瘤类器官的IC50为900.09 μmol/L。体内抗肿瘤显示,对A01人肠癌HCT116裸鼠移植瘤的抑瘤率为44.21%,抑制肿瘤生长。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700 μmol/L A01可以促进Bcl-2相关X蛋白表达,提高LC3-Ⅱ与LC3-Ⅰ的比值。结论 苯丙素类化合物A01具有抗肠癌增殖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途径实现。
  • 研究论文
    江敦清,陈世文,陈孝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文通过检测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患者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D-二聚体的含量,观察血肿包膜的结构,探讨相关因子在CSDH 形成中的作用以及相关治疗进展。方法 选取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45例,正常对照组45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VEGF、IL-6和D-二聚体的表达。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VEGF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L-6水平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观察组患者血肿液中IL-6、VEGF和D-二聚体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水平(P<0.01)。血肿包膜中可见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毛细血管增生,大量红细胞渗出,VEGF表达呈强阳性。结论CSDH血肿腔中IL-6、VEGF和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三者可能是促进CSDH形成的重要原因。
  • 研究论文
    李鲜鲜,赵群英,汪崇泽,吕钦谕,陈海莹,洪武,易正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脏根据心率校正后的QT间期(corrected QT interval,QTc)与长期抗精神病药物单药或多药治疗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及上海市奉贤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分为使用一种抗精神病药物组(单药组,n=20)和联合两种或以上抗精神病药物组(多药组,n=40),分别在基线期以及第3、6、12、18和24个月末检测心脏QTc,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时点的QTc差异,计算QTc延长的比例。结果 所有患者各时间点QTc延长所占的比例为26.7%~46.7%。两组QTc延长比例在各个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义(P>0.05)。多药组的QTc在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第3、18及24个月QTc均超过440 ms,最大值在第18个月末。而单药组各个时间点QTc间期均未超过440 ms。从各时间点看,第18个月两组患者的QT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3、6、12及24个月多药组QTc长于单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尤其是多药联用的女性患者在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期间应对其心脏QTc间期进行监测。
  • 研究论文
    潘慧,唐原君,张渊,朱蓓琳,范国荣,蔡佳臣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患者早期应用他克莫司抗免疫治疗引起的凝血功能变化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行原位肝移植术,且术后24 h内均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肾上腺皮质激素三联抗排异方案治疗的71例患者。监测患者术前及术后1~5 d内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e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g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PL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等指标。结果 患者的PT、APTT及TT在术后1~2 d内出现短暂上升后下降,并在5 d内逐渐恢复至接近正常值;FBG在术后1 d出现下降,2~5 d内恢复正常后出现下降,术后4~5 d与术前值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PLT在术后1~5 d内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2~5 d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移植患者术后应用治疗量的他克莫司可能会造成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导致PLT减少。临床药师在关注患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同时,应警惕患者血小板的变化,以防浓度超过正常范围,诱发血栓性微血管病等严重不良反应。
  • 研究论文
    张智,聂晓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麝香通心滴丸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血小板聚集率、血液流变学及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s,Th)1/2平衡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PCI术的AMI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PCI术前两组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300 mg负荷量,术后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麝香通心滴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血液流变学指标、外周血Th1/Th2及其细胞因子干扰素(interferon,IFN)-γ、白介素(interleukin,IL)-4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沉降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Th1细胞比例、Th2细胞比例及Th1/Th2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IFN-γ水平及IFN-γ/IL-4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外周血IL-4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再发心绞痛、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心功能不全及卒中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呼吸困难、牙龈出血、鼻黏膜出血及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麝香通心滴丸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明显降低AMI患者PCI术后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助于调节外周血Th1/Th2平衡及改善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且安全性好。
  • 研究论文
    吴春燕,白方树,徐晓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益肤透明质酸凝胶配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疗效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平衡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本院皮肤科收治的130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观察组采用透明质酸凝胶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对照组口服西替利嗪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皮肤指标、T细胞亚群分布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周、2周及4周后经皮水分散失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2及4周后角质层含水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CD3+、CD4+及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D8+淋巴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23%,略低于对照组的15.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肤透明质酸凝胶配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过敏性皮肤病可有效改善患者皮肤功能,纠正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不良反应少,安全且有效。
  • 研究论文
    王文斌,李文高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活血通络方联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 纳入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8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针刺、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活血通络方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共20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simulation of pain,VAS)评分及中医症候指标,评价其综合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8.10%)高于对照组(76.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OD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MDA水平及疼痛VAS评分均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SOD水平较对照组高,MDA水平及疼痛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活血通络方联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可有效改善疼痛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且可降低炎症反应及过氧化损伤。
  • 研究论文
    赵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盐酸氢吗啡酮超前镇痛在剖宫产产妇中的镇痛效果及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拟行剖宫产的200例产妇,根据产妇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常规行剖宫产及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组给予盐酸氢吗啡酮超前镇痛,对照组给予盐酸吗啡注射液超前镇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进行评价比较,同时对炎症因子水平、应激反应、泌乳功能及新生儿12 h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观察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两组VAS评分均较前降低;术后同一时间点,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介素(interleukin,IL)-6水平均较术前升高;术后6 h起,两组TNF-α、IL-6水平逐渐降低;术后同一时间点,观察组血清TNF-α、IL-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肾上腺素(adrenaline,E)及皮质醇(cortisol,Cor)水平均较术前升高;术后6 h起,两组血清NE、E及Cor水平均逐渐降低;术后同一时间点,观察组血清NE、E及Co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泌乳素(prolactin,PRL)水平均较术前升高;术后6 h起,两组血清PRL水平均逐渐升高;术后同一时间点,观察组血清PRL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13.00%,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氢吗啡酮超前镇痛在剖宫产产妇中应用效果良好,且未对新生儿产生较明显的不良影响,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研究论文
    吴芝萍,王海云,盛青菁,王蓓颖,帅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胎盘前置状态引产出血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引产出血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16年2月至2018年7月761例孕10~26周合并胎盘前置状态引产的患者761例,按患者引产方式的不同分为药物引产组和依沙吖啶引产组,分别收集患者年龄、孕次、产次、前次生育方式、孕周、胎儿因素、胎盘娩出情况、胎盘位置、胎盘及宫颈内口距离等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以上因素与引产出血量的相关性。结果 在395例孕10~16周的药物引产组中,胎盘粘连[比值比(odds ratio,OR)=5.21]是引产出血的主要危险性因素,胎盘和宫颈内口距离(OR=0.65)是引产出血的保护性因素,即胎盘距离越远越安全。在366例孕16~26周依沙吖啶引产组中,引产出血的危险性因素依次是胎盘粘连(OR=2.43)、剖宫产(OR=2.37)及孕周(OR=1.43),胎盘和宫颈内口距离(OR=0.75)是引产出血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胎盘前置状态引产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各项危险性因素,特别是可能合并胎盘粘连的患者,对减少引产出血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研究论文
    孙婷,张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下产时发热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9年1月1日至5月30日我院符合研究标准的1 650例产妇,根据是否采用硬膜外分娩镇痛及是否出现产时发热,分为镇痛发热组和未镇痛发热组。分析两组的基本情况、妊娠结局、临产前及首次发热时血常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宫颈分泌物支原体及一般细菌培养情况、胎盘病检结果。结果 镇痛发热组顺产率高于未镇痛发热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羊水污染、产褥感染、新生儿Apgar评分及新生儿感染方面无差异(P>0.05)。镇痛发热组发热时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比例、CRP水平、宫颈分泌物培养阳性率及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均低于非镇痛发热组(P<0.05)。结论 硬膜外分娩镇痛下产时发热为非感染性炎症,未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 综述评论
  • 综述评论
    赵宇晗,张凌凡,李智慧,杨也,倪娜,陈燕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疾病,在我国属罕见病。目前临床用于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症的一线用药主要有干扰素β(interferon β)、聚乙二醇干扰素-β1a(pegylated interferon-β1a)、醋酸格拉替雷(glatiramer acetate)、特立氟胺(teriflunomide)及富马酸二甲酯(dimethyl fumarate)。本文对近年来用于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症的治疗用生物制剂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简要概述。
  • 综述评论
    陈峰,傅晓燕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我国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RTIs)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儿童RRTIs易感因素较复杂,故临床诊治该疾病应严格参照其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并积极开展流行病学调研,以明确各地儿童RRTIs的主要易感因素,采取更有效的针对性预防措施。目前国内、外儿童RRTIs指南均明确提示,合理的免疫增强剂治疗是提高儿童RRTIs防治质量的重要措施,值得临床借鉴。本文归纳了国内、外近年来有关儿童RRTIs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主要诱因及防治要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供同行参考。
  • 药事管理
  • 药事管理
    朱蓓琳,张渊,潘慧,范国荣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全国831家医院麻醉性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及趋势,评价其用药合理性,促进医疗机构合理使用麻醉性镇痛药物,确保用药安全。方法 对2013年—2017年全国831家医院使用的麻醉性镇痛药物的品种、用量和金额等采取限定日剂量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及评价。结果 麻醉性镇痛药物中芬太尼类静脉用阿片药物的占比最大,且每年用量和金额持续增长,口服阿片类以羟考酮和吗啡为主,羟考酮的用量持续增长,吗啡用量有下降趋势。结论 2013—2017年全国医院麻醉性镇痛药物的金额和用量持续上升,各药物排序保持平稳。随着医疗需求的增加,麻醉性镇痛药物的使用也随之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