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中国药学会
ISSN 1672-9188   CN 31-1939/R   SLYHAA

过刊目录

  • 全选
    |
    医药专论
  • 医药专论
    张会军,吕清,张允,姚胜旗,王晓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非急性大动脉闭塞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缺血性脑卒中常导致严重残疾或认知功能和情感障碍,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既往研究尝试颅内外动脉搭桥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但是由于较高的围手术期风险、技术要求以及入选患者的严格适应证,其临床应用受限。近年来,一些小样本、单中心的研究表明,血管内治疗可能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的可选择手段,但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据的支持。目前针对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专家共识建议还是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
  • 医药专论
    李相军,汤建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血小板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的发生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对于该病的主要治疗策略是针对其开展的抗血小板治疗。以往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为阿司匹林(aspirin)和氯吡格雷(clopidogrel),但是从目前患者的实际治疗情况来看,一些患者在服用药物后也存在发生急性血栓或栓塞的可能。本文对另外3种目前较为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阿昔单抗(abciximab)、替罗非班(tirofiban)、依替巴肽(eptifibatide)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讨论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
  • 医药专论
    曹晨,岳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起病急、进展快,且致残率及致死率高。目前,静脉溶栓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不能得到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不在少数。为了帮助更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得到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本文对近年来关于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进展性研究进行提炼、总结。
  • 医药专论
    王瑞欣,张馨予,严佳琦,钱梦岑,应晓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DRG为代表的医保支付改革,关注支付单元同质化、价格与价值关联、预付制等,导致医院成为价格接受者,会引起医院降低患者治疗成本、改变编码、增加患者数量等的行为转变。药品使用受其影响,包括不必要用药减少、低价药替代高价药、药品费用向门诊和药店转移等。医保准入谈判和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均可降低药品价格,但前者将为医生治疗医保患者时提供更多的用药选择,后者则限制医生治疗医保患者时的用药选择。医保支付及相关政策间存在联动,将协同影响药品使用,即医保准入谈判通过影响支付单元界定及药品价格而影响DRG分组及权重,药品集中采购通过改变价格而影响DRG权重,DRG通过引导成本最小化而可能促进医院对集采药品的使用。
  • 医药专论
    吴晶,赵博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加强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管理,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重要议题。点数法总额预算作为完善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管理的有效手段,可与多种医保支付方式相结合,是深化改革的有力抓手。本文系统阐述了点数法总额预算的基本概念及激励机制,分析其在我国正在构建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体系中的应用路径,以期为各地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提供思路。
  • 医药专论
    刘心怡,张璐莹,尚春晓,刘睿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related group,DRG)付费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重点方向。在此付费方式下,医疗机构可能因控制成本的内在驱动而减少对创新药品的使用,同时因创新药品缺乏相应的基础数据以纳入DRG支付标准中,进而影响患者对创新药品的可及性。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文献研究,梳理和总结DRG付费下创新药品医保支付的国际经验。研究显示国际上实施DRG付费的国家,为鼓励医疗机构使用创新药品,多采用短期内对创新药品额外支付的方式,并通过2至3年的短期额外支付获得充分信息,最终通过疾病分类和DRG支付标准的调整纳入到DRG支付体系下。建议我国DRG付费试点地区关注创新药品使用情况,借鉴国际经验,对创新药品给予合理支付,促进参保患者对创新药品的可及性。
  • 研究论文
  • 研究论文
    栗春梅,刘云,俞晓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生地大黄汤对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将SD雄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及生地大黄汤组,每组12只。各组组内随机分为术后7和14 d共2个时间点。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建立SD大鼠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只开颅、钻孔、进针。造模24 h后,生地大黄汤组灌胃生地大黄汤(1日18.51 g/kg),假手术组和脑出血组灌胃等体积纯水,每日1次,分别连续干预7和14 d。造模后D1、D3、D7和D14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评分。造模后D7和D14,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ror,NGF)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5-溴-2脱氧尿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双皮质素 (doublecortin,DCX)阳性细胞表达。结果 造模后D3、D7及D14,与脑出血组相比,生地大黄汤组mNSS明显降低(P<0.05)。造模后D7和D14,生地大黄汤组NG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脑出血组(P<0.05);生地大黄汤组BrdU、DCX阳性细胞表达数高于脑出血组(P<0.05)。结论 生地大黄汤对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神经再生有促进作用,能促进NGF蛋白表达和神经细胞增殖,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 研究论文
    张红智,张静思,房雷,龚帆,唐海燕,王骏,俞晓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芪龙祛瘀合剂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脑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型)患者12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患者服用芪龙祛瘀合剂,对照组患者服用芪龙祛瘀合剂安慰剂。疗程28 d,随访90 d。两组在试验前、后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脑卒中中医症征积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的比较。结果 治疗28 d后,两组患者的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均有下降,试验组患者的AA及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 P<0.01);在治疗28 d后及90 d随访时,两组患者的脑卒中中医症征量表积分均有降低,Barthel指数均有提高。试验组患者的脑卒中中医症征量表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试验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相对于西医常规治疗方案,芪龙祛瘀合剂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能显著提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临床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研究论文
    郑赟赟,张文波,严芳,李秋菊,刘志勇,王宇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甲钴胺、叶酸及维生素B6三联降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202例住院AIS患者根据入院时血Hcy水平分为高Hcy组(167例)和对照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之间血管性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数量、性质,及斑块总面积的差别。高Hcy组每日服用甲钴胺1 mg、维生素B6 20 mg和叶酸5 mg,分别于6及12个月后随访血Hcy水平和颈动脉斑块的变化。结果 基线状态下,高Hcy组和对照组的血Hcy水平分别为(16.66±7.89)和(8.53±1.05)μmol/L。高Hcy组男性患者? ? ? ? ? ? ? ? 居多,血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高Hcy组的斑块数量和斑块总面积虽较对照组为高,但并无统计学差异。吸烟和饮酒患者的血Hcy水平显著高于非吸烟和非饮酒者(P<0.05)。甲钴胺、叶酸及维生素B6三联治疗1年内,高Hcy组患者的血Hcy水平、斑块数目及斑块总面积均显著性降低,斑块稳定性增加。结论 AIS患者高Hcy者非常多见,血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数量、斑块总面积相关联,1年的三联降Hcy治疗显著降低Hcy水平,并可使颈动脉斑块数量减少、面积缩小并更加稳定。
  • 研究论文
    严乾峰,张会军,王晓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剂对适合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影响。方法 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发病时间在4.5 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且符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治疗的患者93例,患者分为3组,其中A组(35例)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剂,随后给予rt-PA溶栓治疗结合常规治疗;B组(30例)给予rt-PA溶栓治疗结合常规治疗;C组(28例)为对照组,未给予溶栓治疗。治疗前、后10 d以及随访90 d时,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比较变化情况。以治疗后24 h以及10 d的头部CT扫描、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判断出血性转化及临床转归。结果 治疗后10 d,A、B两组NIHSS及mRS评分均低于C组,且A组低于B组(P<0.05);随访90 d时,A、B两组NIHSS及mRS评分均低于C组,且A组mRS低于B组(P<0.05)。A组及B组的血管再通或部分再通率分别为65.71%和36.67%,显著高于C组的7.14%(P<0.05)。此外,A组(8.57%)出血性转化率显著低于B组(26.67%,P<0.05)。结论 接受rt-PA溶栓结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剂治疗的患者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出血性转化显著减少。
  • 研究论文
    李玉华,郑文蔚,朱慧瑶,姜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上海市长宁区脑血管病死亡率及变化趋势,为今后开展脑血管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9至2019年上海市长宁区脑血管病死因监测数据,应用Excel 2016、SAS 9.4进行统计分析,计算脑血管病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并分性别、年龄、疾病亚型进行分析。用χ2检验进行率的比较,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分析死亡率的年度变化趋势。结果 2009至2019年长宁区脑血管病粗死亡率为153.15/10万,APC为1.84%,呈上升趋势 (P<0.05);标化死亡率为53.55/10万,男性高于女性,APC为-3.10%,呈下降趋势(P<0.05)。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5~74岁组、75~84岁组及≥85岁组粗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4.65%、-2.95%、-1.80%(P<0.05)。不同亚型脑血管病例中,脑血管病后遗症占比最高,其次是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3种类型的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2.18%、-4.14%、-2.80%(P<0.05);脑血管病后遗症粗死亡率及构成比呈上升趋势,未分类脑卒中粗死亡率及构成比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3.32%、1.45%、-8.07%、-9.74%(P<0.05)。结论 长宁区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而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男性和中老年人高发,以脑血管病后遗症为主,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降低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
  • 研究论文
    王新林,王晓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临床工作中少见以突发性耳聋为首发症状的缺血性脑卒中,常被误诊为梅尼埃病和其他良性疾病。笔者在急诊遇到1例以突发性耳聋为首发症状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通过抗血小板、降脂稳定斑块、激素抗炎、营养神经及活血化瘀等对症治疗后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该病例警示临床医生在遇到以突发性耳聋为首发症状且伴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时要考虑到后循环脑卒中的可能性,为临床上类似患者的治疗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 综述评论
  • 综述评论
    刘传,李琦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约85%为非小细胞肺癌,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尽管化疗、靶向和免疫治疗取得一定进展,但治疗过程中有很多患者出现耐药,限制其临床疗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是表观遗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发挥重要作用,HDACs抑制剂可诱导促凋亡基因、导致细胞周期阻滞和诱导分化,在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中具有一定疗效。本文主要围绕HDACs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综述评论
    邹冉,冯圣钰,杨华,吴腾飞,娄力伟,潘桂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HT)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我国传统医学在治疗HT方面取得了一定疗效,积累了丰富的辨证论治经验。本文现将HT的辨证论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综述评论
    钱佳晟,陈志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胃癌(gastric cancer)是普外科常见的胃肠道肿瘤,目前主要治疗方案为手术根治切除+放化疗,但国内胃癌5年生存率依然有待提高。二甲双胍(metformin)是一种常见的降糖药,近年来发现其对肺癌(lung cancer)、乳腺癌(breast cancer)、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等恶性肿瘤有降低发生风险及抑制作用。然而,关于二甲双胍对胃癌的作用原理尚未明确,本文通过国内外已有文献,综述二甲双胍对胃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综述评论
    王彦,张杉杉,赵连礼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关于运用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抑制剂(sodium 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SGLT2i)治疗相关的正常血糖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患者的报告逐渐增多。由于此类DKA无典型的高血糖(hyperglycemia)、多尿(polyuria)等症状,故临床上易延误诊断。本文分析了2例达格列净诱发的DKA患者,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以期为临床诊治相关疾病提供参考。